「我喜愛紙張。只要厚厚的一疊紙和一支筆,便足以讓我滿足。」-塞西爾·巴蒙德
- mail20949
- 2024年10月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在現代平面設計的歷史上,揚·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無疑是不可忽視的一位巨擘。他不僅憑藉著創新的設計理念,為我們今日所見的印刷設計樹立了範本,更以深刻的理論著作,奠定了現代設計的基礎。透過他的生平,我們可以窺見一個設計大師如何在藝術與功能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也讓我們理解到,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學,更是一種文化的承載與思想的傳遞。
早期生涯與設計轉向
1902年,揚·奇肖爾德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他的父親是一位標誌畫家,這樣的背景讓他自小就對書法和字體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早年,他接受了傳統書法的訓練,這使他能夠在字體設計上展現出獨特的風格與敏銳的洞察力。1923年,奇肖爾德在參觀了首屆魏瑪包浩斯展覽後,對現代主義設計產生了深刻的興趣,這一轉變讓他開始探索更為大膽、不對稱的設計風格。
1926年,他受邀搬至慕尼黑,開始了他在平面藝術職業學校的教學生涯。在此期間,他的設計作品逐漸顯露出包浩斯的影響,尤其是在字體和排版設計上。他強調無襯線字體的使用以及乾淨、有組織的設計,這些理念成為了他後來著作《新印刷術》(Die neue Typographie)的核心。
《新印刷術》與現代設計的崛起
1928年,奇肖爾德發表了他的開創性著作《新印刷術》,這本書徹底改變了當時的印刷設計規則,並為後來的設計師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書中提倡的無襯線字體、非對稱佈局以及簡潔的設計風格,打破了傳統印刷設計的束縛,讓印刷品不僅具備了視覺上的吸引力,更能有效傳達訊息。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奇肖爾德開始意識到這種極端的設計理念也有其局限性。1932年,他逐漸放棄了自己早期所提倡的現代主義風格,轉而追求更為古典的印刷設計。他批評《新印刷術》過於僵化,並指出現代主義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專制性。
逃亡與企鵝圖書的改革
1933年,隨著納粹政權的崛起,奇肖爾德因其被視為“文化布爾什維克”而受到迫害,被迫與妻子逃往瑞士巴塞爾。在異國他鄉,他找到了新的創作空間,並繼續深化他的設計研究。
1946年,奇肖爾德受邀移居倫敦,為企鵝圖書公司進行設計改革。他的任務是為企鵝出版社所有的書籍建立一套統一的設計規範,這對於當時的出版界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奇肖爾德在企鵝出版社的三年可謂多產,他重新設計了500本書籍,為每本書建立了嚴謹的排版系統,涵蓋了從頁邊距、斜體、標點符號到腳註的所有細節。這些設計上的革新,使企鵝圖書成為了當時最具標誌性的出版社之一。
理論與收藏:設計思想的延續
除了實際的設計工作,奇肖爾德還是一位深具洞察力的設計理論家。他在1925年發表的《Typographische Mitteilungen》特刊,以及後來的《新印刷術》,都展現了他對印刷設計的深入理解與創新思想。他的理論不僅影響了當時的設計師,更為現代平面設計奠定了理論基礎。
此外,奇肖爾德還是一位熱愛設計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作品展示了他對設計的深入理解,也為他的出版物和講座提供了豐富的插圖素材。這些珍貴的設計作品,最終捐贈或出售給了巴塞爾Gewerbemuseum、蘇黎世設計博物館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成為後世研究的重要資料。
揚·奇肖爾德的一生,既是現代平面設計的開拓者,也是一位不斷反思和演進的設計思想家。他的設計作品與理論,不僅影響了他所在的時代,更跨越了時空,對後來的設計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成就,使他成為了現代設計史上的一顆璀璨明星,他的一生,也為我們後來者指引了設計創新的方向。
參考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