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呼喚海洋之聲—大阪萬博的「BLUE OCEAN DOME」
- Lin Hsieh
- 9月3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由左至右,穹頂A採用竹子,穹頂B採用碳纖維,穹頂C則採用紙管結構 photo by_Satoshi Nagare
在2025年大阪・關西萬博的西門區,由建築師 坂茂 與 平面設計師 原研哉 聯手打造了富含反思與警示的展館—BLUE OCEAN DOME,以三座材質各異的輕量化穹頂傳達海洋污染的迫切議題。
三重結構,喚醒環境意識
穹頂A 採用竹材,
以可再生的竹子為骨架,展現自然材質的強韌性與溫潤感。竹材在加工與運輸過程中碳足跡極低,同時具有良好的彈性與耐久性,呼應展館對「永續循環」的設計初衷。
穹頂B 運用碳纖維,
輕量卻具備極高強度的碳纖維,能以最少的材料實現大跨度的穹頂形態,象徵科技在環境建築中的潛力。這種結構能減少對支撐系統的依賴,使空間更開放且靈活。
穹頂C 則以紙管為支撐結構,
坂茂的經典建築語彙—可回收的紙管在這裡再度登場。紙管結構成本低、施工快速,且可在展覽結束後完全回收再利用,體現「零浪費」的核心精神。
三種均以膜材覆蓋,呈現纖薄又堅固的建築語彙。這些設計不僅回應了可搬移與可再利用的需求,也呼應了「廢棄物最小化」的理念。

穹頂B photo by_Hiroyuki Hiral
展覽理念與多元合作
原研哉透過空間敘事,將三種結構劃分為不同主題展區,讓觀眾在移動中感受從自然、科技到再生的漸進思考。他指出:「如果海洋生態崩潰,人類的未來將無以為繼,現在正是改變的時刻。」
循環__穹頂A
「前所未見的水」裝置位於層壓竹子構成的穹頂A,由原研哉與工程團隊 Nomena 創作。它透過高防水塗層表面,讓水在空間中自由流動、聚合、分離、滑行,如同有生命般不斷變化,呈現水從海洋到雲、雨、河流再回歸大海的循環。觀者彷彿參與一次心靈的「淨化」,在視覺與感官中重新認識水的本質。

穹頂A 「前所未見的水」 裝置 photo by_Taiki Fukao

photo by_Taiki Fukao
海洋中的塑膠垃圾__穹頂B
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現在比魚還多穹頂 B 是三個圓頂中最大,也是全球首座以 CFRP(碳纖維增強塑膠)為主結構的建築,重量輕、強度高,便於運輸、搭建與搬遷,且對地基需求極低,屬低環境負荷方案。觀眾需先經昏暗隧道進入巨型劇場,正前方是直徑 10 公尺、塗有吸光塗料的半球形 LED,播放原研哉與 WOW 製作的超高解析 CG 影像,以詩意卻震撼的方式呈現塑膠污染現況:全球海洋已有約 1.5 億噸垃圾,每年新增 800 萬噸,持續下去到 2050 年塑膠重量將超過魚類總量。

photo by_Taiki Fukao
智慧_穹頂C
穹頂C採用坂茂標誌性的紙管結構,輕巧且環保,便於搬遷與組裝。內部設置多個紙管凳子,提供觀眾休憩空間。穹頂內播放關於30位致力於海洋與環境保護人物的紀錄片,並舉辦座談會,聚焦探討海洋污染的解決方案,強調智慧與行動對未來海洋保護的重要性。 展館透過三座獨特穹頂,以創新建築材料和多感官體驗,生動呈現海洋環境的現況與挑戰。從水的循環奇蹟,到塑膠污染的嚴峻警示,再到探討智慧解決方案,展覽呼籲我們正視海洋危機,攜手推動可持續發展,共創藍色星球的未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