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好的字母系統就像一群相處融洽的人,當中沒有任何人胡鬧。」-揚·奇肖爾德

  • mail20949
  • 2024年9月1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ree

揚·奇肖爾德(Jan Tschichold),這位德國出生的平面設計師,以其大膽的設計理念與深入的理論研究,徹底改變了現代印刷設計的面貌。他的影響力不僅限於當時的設計圈,更是跨越了時代,成為後世設計師的重要指導者。


早年生活與設計啟蒙

1902年,揚·奇肖爾德出生於德國萊比錫,父親是一位標誌畫家,這讓他從小便接觸到設計與字體的世界。他接受了書法訓練,這使他在日後的設計生涯中,與其他同時代的設計師相比,展現出獨特的字體掌控能力。1914年,年僅12歲的奇肖爾德參觀了世界圖書和圖形博覽會,這次經歷對他的設計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愛德華·約翰斯頓和魯道夫·馮·拉里希的作品,讓他對字體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23年,奇肖爾德參觀了首屆魏瑪包浩斯展覽,這次展覽讓他徹底轉向現代主義設計原則。他開始在設計中運用包浩斯的理念,強調簡潔、功能性以及不對稱的設計風格,這使他逐漸成為現代主義設計的主要倡導者。


《新印刷術》與現代主義的崛起

1925年,奇肖爾德在商業雜誌《Typographische Mitteilungen》上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詳細闡述了現代排版設計的原則。1928年,他出版了開創性的著作《Die neue Typographie》(《新印刷術》),這本書不僅成為當時設計界的聖經,更奠定了現代平面設計的理論基礎。

奇肖爾德在書中強調無襯線字體的使用,以及不對稱的版面設計,這種大膽的設計理念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然而,奇肖爾德的設計理念並未得到所有人的認可。納粹政權對他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極為厭惡,甚至將他指控為“文化布爾什維克”,並稱其設計為“非德國的印刷術”。1933年,由於政治迫害,奇肖爾德與妻子被迫逃離德國,最終在瑞士巴塞爾定居,開始了新的人生篇章。


從現代主義到古典主義的轉變

奇肖爾德的設計理念在1930年代初期開始發生變化。他逐漸放棄了《新印刷術》中所提倡的僵化設計風格,轉而接受更加傳統的古典主義設計。他認為,現代主義設計過於極端,並且帶有專制與法西斯主義的本質。這種反思使他在日後的設計中,更加注重設計的平衡與和諧,並在印刷設計中重新引入對稱設置。


1946年,奇肖爾德應企鵝圖書公司(Penguin Books)的創始人艾倫·萊恩(Allen Lane)之邀,移居倫敦。企鵝圖書的設計風格在當時雖然廣受歡迎,但在商業上的成功背後卻缺乏統一的設計原則。奇肖爾德的任務是為企鵝圖書建立一套統一的設計規範,他為此制定了一份四頁的設計指南,涵蓋了從頁邊距到標點符號的所有細節,並將這些元素統一在新的網格系統中。


在企鵝圖書工作的三年間,奇肖爾德重新設計了超過500本書籍,為企鵝圖書奠定了經典的設計風格,這些風格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底,奇肖爾德離開了企鵝圖書,但他的設計理念卻深深影響了之後的書籍設計師。


收藏家的視野與設計的傳承

除了設計和理論研究外,奇肖爾德還是一位熱衷於收藏平面設計作品的專家。他早在職業生涯初期便開始收集同時代人的設計作品,這些收藏不僅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也成為日後展覽與出版的珍貴資料。奇肖爾德的收藏規模最終達到約2000件,這些作品後來捐贈或出售給巴塞爾Gewerbemuseum、蘇黎世設計博物館及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等知名機構。


揚·奇肖爾德的一生,無疑是現代平面設計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他以其大膽的設計實踐與深厚的理論研究,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無論是《新印刷術》中的現代主義理念,還是後期的古典主義轉向,奇肖爾德始終在不斷探索與創新。他的設計哲學至今仍影響著全球的設計師與學者,成為平面設計領域中的燈塔。揚·奇肖爾德的名字,將永遠與現代設計的革命緊密相連。


參考資料:

 
 
 

留言


BE IN 
TOUCH

©2024 未至國際設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NB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

統一編號 : 52869213

​公司地址 : 台北市大安區愛國東路77號2F
公司電話 : T:02-2367-7020、F:02-2367-7025

​公司郵箱 : mail203@nbdesign.com.tw

  • Line
  • TikTok
  • Youtube
  • Instagram
  • Facebook
©2024未至國際設計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